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86节(1 / 2)





  六六福了一礼,“大伯大伯娘,大姐大姐夫,二哥二嫂,你们好生歇息。”

  陈书河望着六六的背影道:“好个坏丫头。”

  “爹,你说二叔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?老是吓唬人。”陈书河看着他爹道。

  “哼,来之前,你祖父说过我们这一房没出个秀才,全是因我没有教好。如今你祖父亲自教导你,你务必好生读书,好好地给我考个秀才回来。”陈茂文厉声道。

  小王氏扯扯陈茂文的袖子,“进屋吧,怎的站在院门口说话。”

  小王氏扯扯陈茂文的袖子,“进屋吧,站在院门口说话你也不嫌累。”

  院内除了个管事嬷嬷,其余皆是小王氏带来的仆妇和丫头,小王氏心中满意,两弟妹不是掐尖要强的人,没有给她塞些人进来。陈家大房在乡下祖屋也有十来个仆妇及丫头,这次上京了足带了两个丫头四个婆子。

  管事嬷嬷福礼见过陈茂文小王氏等人,引着众人识得一番院子,就退了出去。

  陈茂文和小王氏刚才在陈太太处已见识过陈府的繁华似锦,及此院虽不及陈太太处却也阔大轩昂。小王氏虽知陈太太必定没有亏待他们大房,可看到如此房舍,小王氏心中升起种莫名复杂难言的情绪。

  陈茂文人虽憨实,然跟小王氏二十几年的夫妻,她的心思多多少少也猜得着。当着一家子的面,陈茂文道:“这屋子里的一分一毫,你们爹没出一丝力气。除了最初的几年,我们往京中送过钱,后面我们没送钱不说,爹娘怕我委屈,每年倒贴我不少东西。尤其二弟去了晋中那几年,什么上好的东西都送了来。大妞,因你当初出嫁的早,那时家中不是很宽裕。说是不宽裕是跟京中比,在我们那地,你的嫁妆算是丰厚的了。你祖父祖母二位叔叔认为你是我们陈家的头个孩子,出嫁的早,亏了你。后来他们手中富裕补了你一份嫁妆,你二叔去了晋中又补了你一份嫁妆,什么上好的南珠,红宝,玉佩云锦,销金纱,轻罗,狐狸皮貂皮等共是好几箱。”

  陈书湘忙道:“爹,女儿没有起不该起的心思,女儿知足。”

  陈茂文又盯着两个儿子,陈书江陈书河两兄弟忙摆手,陈书江性子似陈茂文憨厚,不会说话。此时,陈书河嬉皮笑脸道:“爹,我们只是有些震惊,我们是乡巴佬没见过识面,嘴张得大了些。”

  宝妞爬上陈茂文的膝盖,伸出肥肥的手摸着他的脸,“外公,不生气。”

  陈茂文又指着宝妞脖子上的多宝璎珞和手上的镶红宝金镯,“你看看,刚才见面礼,他们给得啥,可有亏待你们?”

  小王氏刚才也是让眼前的东西闪花了眼,听陈茂文训了一通。小王氏摸着手上的羊脂白玉,心里臊得慌,“他爹别瞪来瞪去的了,这诺大的家业都是靠二弟挣来的,我们在老家帮不上爹娘什么心,三弟又一心读书,做了官就他那点官俸如何养得起家,别说这么大的家业了。要说冤,最冤的就是二弟。挣得钱不仅要给爹娘还得给我们送上一份。”

  “我们有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,当初爹娘也是带我们一起上京城的。只是我们待不习惯,学不来他们文绉绉的模样,说话不爽快。还是我们乡下好,说话透劲。”

  陈茂文憨厚的脸露出笑容,“其实我们算是有福的,家里不缺吃不缺穿,你们的衣服首饰不说在我们那个县城,就是在我们蜀州府也是好的。”

  “想当年你们爹我出生那时,家里能吃上一顿肉都是天大的喜事,那像你们如今吃肉还吃腻了,整天挑三捡四的,幸好宝妞不像你们,宝妞随了我。”

  大家下意识地瞄了瞄陈书河,在陈家就他挑食。他出生时,陈家家境赶得上县城里的大户,小王氏也宠着他,想吃什么都由着他,养成了挑食的习惯。

  “你们别以为什么事都好做,钱好挣。”陈茂文叹道:“之前,我也听人说起过石炭矿,谁都知道能赚大钱,也风险也不小,这不才几年,皇帝老儿就把二弟赶了回来。你们说话要注意,别戳着你们二叔的伤口。”

  众人点头。

  第140章

  邹向学抱着宝妞先一步进了跨院, 此处又别有不同。正房厢房游廊,悉皆小巧别致,屋宇精美且铺陈雅致。

  邹向学喜道:“好屋子, 住上一住不虚此行啊。”

  陈书湘笑,“可不是,我们得住上好几个月。”

  两人说笑一回, 梳洗后歇息去。

  东跨院房舍铺陈皆同西跨院一般无二,精美且雅致。王兰花手脚有些不知如何摆放是好, 扎手扎脚,拘束的很。陈书江携了她的手, “就当是家里好了,祖母婶娘们都好相处,不要拘束。”

  小王氏歇息一会,吃了午饭, 略歇了歇。估摸着陈太太吃了午饭,带着人去了福寿院。几十年不见, 她有不少话要跟婆婆兼姑妈说说,尤其是她的娘家。

  陈太太正在院子消食,小王氏亲自扶了陈太太沿着走廊慢慢行走。一面走一面说着闲话。

  陈太太问:“给我说说湘姐儿过的可好?今儿见他那夫婿还不错, 只是女子在后宅成天打交道的不是婆婆就是小姑妯娌, 要她婆婆小姑妯娌好, 她才算真正过的好。”

  小王氏道:“湘丫头日子过得不错,让娘费心了。娘以前的教导我都记得,给湘丫头挑的时候就挑的近处人家, 家中兄弟不多,婆婆和气。亲家老爷早此年过了死,亲家太太是个和气的人就是耳根子有点软,看湘丫头嫁妆丰盛,就偏心幺儿,经常塞钱给幺儿。”

  陈太太道:“两兄弟分家没?”

  “亲家老爷死前,把田地给了女婿,铺子给了小的。等小的那个成亲后,他们也没搬出去,一家子吃着公中的,铺子里的出息一个大子都不摸出来。逢年过节走礼也是公中出。就这样,湘丫头婆婆还觉得小儿亏了,不是秀才低了他哥一头,家业也比不上大儿。湘丫头也计较,何况女婿是秀才得有个好名声,都让着他们。不想这一让,倒把他们的心养大了,成天在亲家太太耳边说湘丫头没生个儿子,要把她的儿子过继一个给湘丫头。亲家太太也是个糊涂的,不想想我们湘丫头才多大,怎么料定以后没儿子呢?好在女婿没犯浑,叫来他弟弟说了一通,他弟弟带着一家子去了县城开铺子。这次上京,就是想找个大夫给湘丫头看看怎么会事,调理调理。”

  “这事不急,等潇哥儿成了亲,好好请几个大夫给湘丫头瞧瞧。”陈太太拍拍小王氏的手,“湘丫头过得好我就放心了,她也是翰林家的小姐,本是可以嫁得更好。”陈太太有些叹息。

  小王氏笑,“这样就好,真让湘丫头嫁在京中,我可舍不得。”

  小王氏扶着陈太太进了屋子,打发了下人,两人说起体己话。

  “娘,有件事你得给我作主,为着江儿的媳妇,我可把祖父和爹娘得罪了。”小王氏道,“祖父的意思,让我挑一位侄女当江儿的媳妇。若有合适的,我也乐意亲上加亲。江儿的性子和他爹一模一样,憨实,又爱田间作物。有个新物种,两父子都能在田间待半晌,还亲自下地。可娘家的侄女们因着王家的生意做大,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过,一个个养的眼大心空。我瞧着不喜,祖父和爹甩了脸,说我如果不选一个,就别拿自己当是王家的姑奶奶。”小王氏回想起来仍觉得心冷,当着姑妈的面,小王氏所有的委屈全化成泪水流了满面。

  陈太太拿帕子给小王氏拭泪,“你祖父年纪大了,你多担待些。”

  小王氏哭了一会,心中的闷气消散不少,““祖父自说了那话后,就不准我们上门,过节的节礼也不收,给退了回来。孩子他爹看这样不是个事,亲自上门去。“说到此,小王氏捏着手帕笑了,”看他平时半天说出一句话来,倒敢怼他外祖他舅舅。过后,江哥儿才安安生生的娶了媳妇。“

  陈太太放了心,“老家就你们一房在,好在老大撑得起。虽说娘舅大,但必竟是外人。俗话说妻贤夫少祸,可见是不能随随便便娶个媳妇进家门的。我知道你祖父你爹他们的心思,家里儿孙在读书上没天分,就想姻亲上找几户读书人家。”陈太太叹了口气,“我就怕他们钻了牛角尖害了孩子们。这样吧,我在京中寻摸一个教养嬷嬷送去娘家,让娘家的姑娘好好学学规矩。”

  小王氏心里也不是不为娘家着想,只是亲疏有别,到底自己的儿子更重要些罢。如今听陈太太说请个教养嬷嬷回去,小王氏自是欢喜,“这样好,让她们学学规矩知道些事,于婚嫁上也有些益处。给那群姨娘也立立规矩。“

  “姨娘?”陈太太不大的眼睛险睁破眼眶。

  小王氏早想让陈太太知晓,顺嘴儿说破,毕竟这事总不能瞒陈太太一辈子。

  “你慢慢说给我听。” 陈太太阖了阖眼。

  “自爹高中进士上了京当了翰林,我们娘家的生意越做越大,如今不至县城,在府城也有好些铺子。”小王氏冷哼,“之前还有祖母管着一家老小,家里也是讲究些吃穿。祖母过世后,没有个人管,家里又今非昔比,学着人家养起小老婆来,我爹几个叔叔还有堂兄弟们都纳了小老婆,祖父也纳了个小老婆。如今娘家是一堆的小老婆和小老婆生的崽子,争风吃醋,又没个规矩,一团乌烟瘴气。”

  “这是有了几个钱烧得慌吧。”陈太太狠狠地捶了一下子炕桌,“都还瞒着我呢。你也是,跟着一起瞒着我。”陈太太是把小王氏也怪上了。

  “娘。”小王氏小声道,“隔得这么远,您知晓了也无用。”